网站首页 十二星座 十二星座运势 心理测试 解梦大全 看风水 命理 择吉老黄历 12生肖 塔罗牌 传统文化
当前位置:预测谷 > 传统文化 > 城市文化

带你领略福建昙石山文化

栏目: 城市文化 / 发布于: / 人气:1.01W

昙石山文化的发现代表了福建文明史的时间要比我们已知的还要更早,它的出现让我们更清楚昙石山人的生活、劳作等场景,还能清楚悠久以前的技术。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带你领略福建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遗址
  位于闽侯县甘蔗街道昙石村,是中国东南地区最典型的新石器文化遗存之一,距今4000~5500年,是一座高出江面20米长形山岗。“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连接闽台两省的昙石山文化是福建古文化的摇篮和先秦闽族的发源地,它的出现,惊现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2001年6月22日,将昙石山文化遗址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昙石山文化遗址目前仍有三分之二尚未挖掘,待全部建成后,其规模将超过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昙石村简介
  昙石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福州古文化的摇篮、先秦闽越族的发源地,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距今已五千年的昙石山文化的遗址就是在昙石村被发现并挖掘的。1996年省文化厅开始在遗址上修建第一座大型考古遗址博物馆,现已建成昙石山文化展厅和考古遗址厅,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的考古科研基地,也是广大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遗址规模
  昙石山文化遗址自1954年发现以来经过8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几乎是由当时人们丢弃的蛤蜊壳、贝壳、螺壳堆积起来的,有的地方厚3米左右,所以又称“贝丘遗址”。昙石山文化遗址目前仍有三分之二尚未挖掘,待全部建成后,其规模将超过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昙石山遗址博物馆位于福州城西24公里处的闽侯县甘蔗镇,距省会福州仅20公里,占地42。5亩,是福建省第一座大型考古遗址博物苑,它将昙石山第八次考古遗址现场保护并直接展示给观众,真实生动地反映出原始社会晚期闽人先祖生产、生活和墓葬的状况。

博物馆内展出1954年以来昙石山遗址八次考古发掘的珍贵文物和图片资料,是福建省原始社会昙石山人劳动生息的缩影;黄土文化展览厅,展现奴隶社会先秦闽族精美的仿铜印纹陶器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考古遗址厅,第八次发掘的30余座墓葬、陶窑和壕沟等考古遗迹和文物按原貌展出,让观众有亲临考古现场之感。

带你领略福建昙石山文化 第2张

中华之最
  中华第一灯,在125号墓葬中,出土时,陶灯放在墓主人头顶,类似北京十三陵定陵中的“长明灯”,四五千年前的昙石山人使用如此精美的陶灯,堪称“中华第一灯”。

颧骨
  昙石山人颧骨,137号墓主人为25岁左右的年轻女性,其中左侧颧骨分为上下两部分,下方颧骨块被称为“日本人骨”,现在日本人大部分有这块颧骨。可以证明,日本文化不仅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连日本人种也有可能要追溯到昙石山人。

上釉技术
  中国最早的上釉技术,在遗址殉狗坑旁的夯土祭祀台上,出土了一件原始瓷罐和四件原始瓷器。这些原始瓷器距今3000多年,都施有青绿色釉,是中国最早的上釉技术。

其他
  提线陶簋,在131号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11件陶簋,其中一件陶簋口沿造型为全国罕见。

竖立坑中的殉葬男奴,在奴隶陪葬坑中,殉葬的男奴竖立坑中,粗壮的大腿骨和脚趾清晰可辨,显然是活埋时挣扎所致,反映了3000年前奴隶殉葬的残酷。

18件陶釜,陶釜相当于现代的砂锅。在131号夫妇合葬墓底下,发现了大小陶釜18件,在这全国新石器时代墓葬中绝无仅有,以此追溯沿江靠海的福州人有爱喝汤的饮食文化。

历史沿革
  1954年1月,闽侯县甘蔗昙石村村民在修筑闽江防洪堤时,发现了大量白色蛤蜊壳堆积层,后来变成了重要的考古发掘。阳光下的墓葬、陶器和壕沟告诉人们一个惊喜: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

从1954年起,遗址进行了8次面积不等的考古发掘,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出土可复原的器物约2000余件,另有墓葬、陶窑、壕沟等。“中华第一灯”、昙石山人颧骨、原始瓷器、提线陶簋、殉葬男奴、陶釜等文物堪称“中华之最”。

2004年,昙石山文化遗址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总投资近7000万元。按规划与方案要求,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建设,以突出反映地域和海洋特色的昙石山文化为主题。届时,昙石山博物馆将建成一个占地108亩、建筑面积达6010平方米,融博物馆、考古现场和遗址公园为一体的展示园区。游客可沿着闽江,从闽江入海口的马尾船政文化到福州的三坊七巷,再到昙石山,用一天时间就可以参观福州的三张“金名片”,了解福州乃至福建史前历史到近代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昙石山文化遗址,2001年被公布为国家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福建省委、省政府列为“福建第一文化旅游品牌”。

带你领略福建昙石山文化 第3张

结构内容
  立于馆内正门的是复原的昙石山人上半身塑像,一男一女。据了解,这是根据当初昙石山遗址出土的一具男性人骨架(经中国科学院人类学家鉴定,属于现代人的“蒙古人种南亚类型”,被考古界命名为“昙石山人”的头盖骨而复原的。林主任介绍说,昙石山人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当时昙石山一带是闽江入海口,现今的闽江入海口已向东南推进了80公里),那时已有了农业,会种植水稻、狩猎和渔捞,遗址中发现大量的贝壳堆积,就可以说明5000年前海岸线在昙石山一带。从馆内墙壁上新石器时代的复原图上依稀见到了四五千年前昙石山人劳作的身影。

馆内的二楼摆列着各种出土的文物,有千余件,是大量的石器、骨器、陶器,以及猪、狗、牛、虎、鹿等兽骨,还有大量的贝壳。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两样东西:贝壳和陶釜。那些贝壳,在听过4500年前江涛海啸的贝壳就是先民生活的见证。他们过的是渔猎生活,他们以江海交汇处的丰富的水生物为生活的资源。不难想象,在那种洪荒的年代里,他们真是有福,他们有时连石器都不用打磨,只需就大牡蛎壳做些加工,就能得到各种生活工具。

陶釜,可以说就是现代沙锅的祖先。这些墓葬里大大小小的陶釜就是他们生前饮食习惯的再现:炖、煲、煮,汤水是重要的饮食内容。昙石山人邻江滨海,那时就明白河鲜、海鲜不宜同煮,要分门别类地清炖才各有口味。这才惊诧发现,福建人好煲汤、喜美食的习惯原源于此。紧连着二层文物陈列区的,是考古现场。仅几步之遥,却让我们仿佛迈进了四五千年前的时光。这里有18座墓葬、2条壕沟、5座陶窑和上层的奴隶殉葬坑、殉狗坑,还有大量出土的文物。

据考古界认定,这些昙古山墓葬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由下而上,分三层,距今分别为5000、4000、3000年左右。下层为四五千年前的父系氏族文化,中层是最具体现,也是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昙石山文化”,上层为三千年前的奴隶社会文化。从昙石山遗址地层叠压关系看,可见昙石山人是先秦闽族的直接祖先,闽族的地域包括今闽、台两省,以及浙江的旧温、台、处三府属地,广东的潮、梅地区,还有江西东南的一部分地区。

带你领略福建昙石山文化 第4张

“可见,大陆与台湾岛居民密切联系,自四千多年前就有了,遗址的中层文化与台湾的贝丘文化有不少相似之处,这可从出土文物中的彩陶、石锛和拔牙习俗中可以找到直接联系。”撇开沉重的历史话题不说,最有趣的应该是四千多年前那个殉狗坑。在没去看之前,就一直想像四千多年前的狗会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

在现场,可以见到狗的骨架保存得非常完美,侧躺的姿势也相当优雅,以现在家狗的身材来衡量,这坑里的应该算是只小狗,只是为什么狗的前后双腿各自交集在一起?—这是只被活埋的狗,狗主人过世的时候,狗是被绑而活埋的。然而,在这个坑里,见不到狗被活埋时挣扎的痕迹,因为骨架以及躺卧的姿势是那样的平静和优雅,仿佛心甘情愿追随主人而去。俗话狗通人性,看来,即使是在四千多年前也不例外。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四千多年前,祖先就懂得驯养宠物,享受生活,这不得不让现代的我们大为惊叹。

绕昙石山文化遗址一圈花不了两个小时,却能深切感受了四五千年闽文化的渊源,这些已经陈列的出来的只是昙古山遗址的一部分,只是葬墓区,还有三分之二没有发掘,如居住区,生活区,完整的昙石山文化应该包括这些,而这些还在沉睡着的三之二,就在脚下。如果这些完整的先秦闽族文化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其规模将有望超过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重要意义
  昙石山这座5000年前原始部落的遗址,日前被认定为先秦闽族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中国东南沿海鲜明的古文化特征。该遗址自1954年被偶然发现,从而揭开了不为人知的先秦闽族文化,因而将福建文明史由原来的3000年向远古大大推进了一步。

一走进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就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福建文明从这里开始”。这句话,正是昙石山文化的最好写照。昙石山文化距今四五千年,以闽侯昙石山遗址为代表,以闽江中下游为中心,连接闽台两省,是福建古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

昙石山遗址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早被命名、最具代表性的原始社会晚期文化——“昙石山文化”的命名地,也是福建省唯一经过多次正式考古发掘、积累资料最丰富、开展研究最多、并得到国内外公认的考古学文化的研究基地,在福建史前文化的学术研究中独占鳌头。

Tags:石山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