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十二星座 十二星座运势 心理测试 解梦大全 看风水 命理 择吉老黄历 12生肖 塔罗牌 传统文化
当前位置:预测谷 > 传统文化 > 宗教文化

中国十大道教名观|碧坛蓬阙

栏目: 宗教文化 / 发布于: / 人气:3.23W

在我国道教的建筑称之为观,道观是中国道教供奉神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庙宇,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期城市文化就带你一起去了解一下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一起来看看吧。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北京白云观
  北京白云观,位于西便门外二里许,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自元以降,久为全真“第一丛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及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在广大道教徒的心目中,它有着崇高的地位。同时,它又以收藏道教文物最丰富,保存最完整而吸引着国内外大批信徒和游人。

据《北平庙宇通检》记载:白云观前身系唐代的天长观故墟。始建于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唐刘九霄《再修天长观》记,唐玄宗为“斋心敬道”老子,建此观。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2张

今白云观的老君坐像为当时所制石刻。金正隆五年(1160年),北京契丹族南侵,天长观遭兵火焚烧殆尽。金大定七年(1167年)敕命重修,历时七载,至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竣工。为庆贺殿宇落成,观内举行了三天三夜大,金世宗率百官大内臣前来观礼,并赐名曰:“十方大天长观”,并命当时着名道士阁德源为本观主持。

着名道士孙道明曾于此编修《大金玄都宝藏》。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二月,皇太后病危,命请设“普天大醮”七昼夜于本观。一月后,皇太后病愈,遂在观之西地,建丁卯瑞圣殿以奉太后本命之神。泰和二年(1202年)正月望日,天长观不幸罹于火灾,仅余老君石像。翌年重修,建成后,改名曰:“太极宫”。金宣宗贞佑二年(1215年),国势不振,迁都于汴,太极宫遂逐渐荒。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3张

元初邱长春真人自雪山东归,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至燕京,赐居于太极宫。当时宫观一片凄凉,遍地瓦砾,长春真人遂命盘山栖云子王志谨主领兴建,历时三年,殿宇舍馆又焕然一新。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邱长春真人羽化于此,同年,成吉思汗谕旨改称为“长春宫”。次年,尹志平等在长春宫东侧下院建处顺堂藏邱祖仙蜕。

元末,连年争战,长春宫原殿宇日渐衰圯,后重修工程改以处顺堂为中心展开,明初易名为白云观。清初,在王常月方丈主持下对白云观又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基本尊定了今日白云观之规模。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贯彻宗教政策,保护文物的古迹,1956年、1981年先后两次资助道教界修茸白云观,恢复宫观建置和古代建筑风貌。整修后的各处殿宇壮丽巍峨,顿复旧观,年深失修的全真祖庭重现第一丛林之气象。往昔白云观为京华名胜之一,文人诗客,多来游赏。今日重光,更添轮奂,当兴信徒之瞻礼,舒游人之情怀。国家将白云观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北京市又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4张

武汉长春观
  武汉长春观位于武昌大东门东北角双峰山南坡。此处西接蛇山尾部,山势至此伏而又起,观内崇奉道教全真派,以其创始人重阳祖师门人邱处机道号“长春于”命名。

该观始建于元代,为邱处机门徒所建,以纪念邱处机在元军南下时“一言止杀”济世救民之劝德。长春观建后屡遭兵毁,清同治二年(1863年)依明代形式重建,使“庙貌森严,回复壮观”;1931年再次修缮,布局重臻完善。全观面临武珞路,背依双峰山,依山而筑,层层递进,错落有致。中为5重大殿,现存4重,依次为灵宫殿(供奉镇守山门之神王灵富)、太清殿(供奉太上老君)、七真殿(供奉丘处机等七位真人)、三皇殿(供奉伏羲、神农、轩辕像)。东西4院,原为乾坤两道清修之所,现保存部分建筑。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5张

长春观有闻名于世的“三绝”,那就是全国仅留一块的“天文图”、带有欧式风格的建筑、乾隆帝御赐“甘棠”石刻。

全国在解放初留三块“天文图”碑,为道教天文学家所留,上刻有“谕旨”二字。一块在杭州玉皇山,一块在陕西某观,一块即在长春观。现前二块皆毁于,仅留长春观一块全图碑,乃为一绝,是极珍贵的天文学文物。

二是清末长春观主持侯永德原本是左宗棠手下的一员将官,后出家为道人,主持长春观时受西方思潮影响,以欧式风格和中式风格相结合,修建了全国唯一的欧式建筑为主体的道教建筑——道藏阁,其屋檐上用水泥“堆塑”而成的传统花饰,其工艺现已失传,堪为一绝。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6张

再则是位于道藏阁前的乾隆亲书石刻“甘棠”二字,也是在道教建筑中为数不多的帝王题词,亦为一绝。

今之长春观,不仅是道教徒修身布道的着名活动场所,亦为武汉市之旅游胜地之一,被誉为闹市中的清静福地,常使人穿梭于历史与现代文明之间,感悟良多。

长春观是我国古老的道教丛林之一,历史悠久,道学渊源。每逢庆典之日,举行活动,甚为壮观。有素餐馆和道教特色门诊各一处,为各地游人和道家信徒又添一层风趣。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7张

苏州玄妙观
  苏州玄妙观位于苏州市观前街,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初名“真庆道院”,后改名“玄妙观”。玄妙观极盛时有殿宇30余座,是当时全国最大的道观。现有山门、主殿(三清殿)、副殿(弥罗宝阁)及21座配殿。

山门雄伟高耸,上悬康熙帝御笔赐额。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重建的主殿三清殿面阔9间,进深6间,高约30米,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重檐歇山,巍峨壮丽,是江南一带现存最大的宋代木构建筑。殿中须弥座上供高17米泥塑贴金的3尊神像,正中是元始天尊,两旁是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俗称三清。神像高大庄严,是宋代道教塑像中的上品。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8张

三清中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传为老子李耳。其像座有老君像石刻,为唐吴道子绘像,唐玄宗题赞,颜真卿书,由宋代刻石高手张允迪摹刻,可称“四绝”碑,弥足珍贵,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两块老子像碑之一。三清殿西山墙有60根大青石六面柱,每面刻有一天尊像,共刻360天尊像,合周年数。苏州香火最盛的地方并非佛教寺庙,而是道教的玄妙观。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9张

玄妙观为全国着名道观,又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集市。冯梦龙《警世通言》无碍居士序中说:“吾顷从玄妙观听说《三国志》来。”说明玄妙观在明天启年间已有露天书场。至清代设摊者日多,遂演变成为古城中心一处热闹的集市,有小吃、日用杂品、文具玩具、对联字画、花鸟鱼虫的摊店以及医卜星相、江湖杂耍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兹就昔日报刊所载30年代前后玄妙观集市状况略举一二,以见其概貌。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10张

浙江金华观
  浙江金华观坐落在浙江省金华市双龙洞南侧,民间称黄大仙观,相传为道仙赤松子安期生登真羽化之地。最早建于晋代。唐初诗人陈子昂来此寻觅仙踪道迹,留下《春日登金华观》一诗。到宋代至和七年,即以洞天福地重建,并有“天下名山”匾额一方悬挂其上,因而闻名。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11张

1834年再建时,发掘了“叱石成羊”等奇景,应验了当年黄大仙牧羊在此“叱石成羊”的传说。金华观红墙筒瓦,绿树环抱,清静幽雅,别有天地,日来此坐听松风,回味钟声,确有赏玩千古之遗韵。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12张

到金华观游玩,如同其它风景名胜古迹,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景色各有魅力,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欣赏到山水如画的美。

所以出发前对金华观景区概况要有所了解,如果是跟随旅游团出游,带队导游会给游客讲解金华观的人文地理;如果是自助游一定要参考金华观必去景点推荐。最后,和亲友结伴出行照相机必不可少,用照片记录下金华旅途中愉悦的心情。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13张

广州五仙观
  广州五仙观位于广州市惠福西路,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一座祭祀五仙的谷神庙。

该观坐北朝南,门上的大匾上有清人书之“五仙大观”四字。依山而建的五仙观,现存有头门、后殿、东斋与西斋。其绿琉璃瓦重檐歇山顶,木构架保存十分完好,玲珑新巧。后殿东侧有裸露的红砂岩层,上有巨大的脚印状凹穴,古人一向以为这是“仙人足迹”,得以保存下来。明清两代,这里分别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了“羊城八景”的行列。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14张

五仙观在历史上屡建屡,现址亦经历多次变迁。据有关史籍记载:北宋时广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寺观迁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称奉真观;南宋末年又迁至今广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观毁于一场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最后迁建于现址惠福西路坡山巷,主持修建者是广东行省布政使赵嗣坚。

汉晋时代,广州一地的原始神仙方术信仰遗存最具代表的是五仙观,据《宋张励五仙观记》转引《南务岭表记》及《图经》所载,汉晋时,“初有五仙人皆手持谷穗,一茎六出,乘五羊而至,仙人之服与羊各异,色如五方,既遗穗与广人,仙忽飞升以去,羊留化为石。广人因即其地为祠祀之。”这即是五仙观前身。广州别称羊城、穗城亦源于此。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15张

宋代以前,观内已有道士在此修行,程师孟诗云:欲举轻舟印碧虚,善邻犹得道流居。蒋之奇诗云:州宅之西敞华堂,我来跪拜焚宝香。堂中塑像何所见,乃有五仙乘五羊。

五仙观历代观址曾多次迁建,宋代在十贤坊(今广东省一带),南宋后期至元代在古西湖畔(今教育路一带)。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原址改为广丰库,观迁至坡山现址(今惠福西路),另塑五仙像。明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和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均进行重修。民国十二年(1923年)占地面积仍有4600多平方米。是年,广州市政厅为筹备军饷,拍卖五仙观,中山同乡会买下会址,遣散观内道士。今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16张

开封延庆观
  开封延庆观位于包公湖东北部,是中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宫观。建于元太宗五年(1233年)。原名重阳观,系为纪念道教中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在此传教并逝世于此而修建。后改名延庆观。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17张

延庆观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院内建筑呈中、左、右三路分布格局,中路为二进院落,从南至北依次为穿心殿、玉皇阁、三清殿;左路有六十甲子殿、八仙醉酒殿廊等;右路是重阳殿。寺院坐北朝南,在建筑上保留了宋元时期汉文化同蒙古文化融合的显着特征。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18张

现存玉皇阁部分。玉皇阁高13米,坐北朝南,采用仿木结构,均用砖砌成。外观下阁上亭,上圆下方,造型奇特,是一座集蒙古包与阁楼巧妙结合,具有元代风格的建筑。阁内供有真武铜像一尊,亭内为汉白玉雕玉皇大帝像。近年来,新修建有东西道房、三清殿等,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国家文物局拨款修葺玉皇阁、重建穿心殿。此次修葺,使玉皇阁的面貌大为改观,基本恢复了原来的状况,清理出了已经埋于地下3米多深、750多年的玉皇阁基座。

2008年11月21日,正式实施了玉皇阁整体顶升工程,阁体整体提高3.1米,彻底解决了阁体受地下水侵蚀的问题。

2011年,市政府提出建设延庆观(重阳宫)文化景区,规划面积为75亩,至此,规模宏大、殿宇辉煌,壮丽甲四方的重阳宫将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19张

龙虎山正一观
  龙虎山正一观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张道陵炼丹处。据《龙虎山志》记载:第四代天师张盛自汉中迁还龙虎山之后,曾在此建祠祀祖。五代南唐时在此建天师庙;北宋崇宁四年(1105),第三十代天张继先奉敕修葺,徽宗时改天师庙为演法观。明嘉靖三十二年(1563),世宗赐帑重修,并改演法观为正一观。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20张

该观建置为正殿五间,祀奉张道陵、王长和赵升三人,俱铜像俗金,左右两庑各三间,正门三间,正殿后玉皇殿五间,东西建钟鼓楼。是道教着名宫观之一。

正一观是正一道祖庭的象征。

汉和帝时,张道陵携弟子王长游淮入鄱阳后,溯信江来到这里,建草堂,炼“九天神丹”,初创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鼻祖。第四代天师张盛自蜀回龙虎山祖师正一元坛,遵父命“永宣祖教,以传于世”,立祠祀祖。从此,历代天师在此,龙虎山也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首教传播中心,各种宫观道院林立,规模宏大,龙虎山正一观成了“昼夜长明羽人国”。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21张

正一观最早的名称为“祖天师庙”,是第四代天师张盛自四川回龙虎山“永宣祖教”,为祭祀祖天师而建的庙宇。同时,天天师张盛还在这里修复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旧址,并在此居住下来,每年三元节时,登坛传彔,各地学道者千余人涌向这里。从此,这里宫观林立,道士云集。

唐天宝年间(724—755年),道士吴筠曾以一首《龙虎山》对这里的景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道士身披鱼鬣衣,向日忽向青天飞。龙虎山中好明月,玉殿珠楼空翠微。”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22张

真武道观
  真武道观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城西南俗称“小金顶”的真武山。明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降谕修建武当山道观。当时“管运武当山琉璃诸物”的船只数以万计,停泊在真武山的汉江中。突然兴起了狂风巨浪,众方骇惧,只见祥光数现,随即风平浪静,水天一色。众人皆说是真武大帝显灵,于是在山上修建了真武观。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23张

崇祯年间,道观被毁。清顺治年间,又重建了真武殿、娘娘殿、老君殿等殿堂。此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真武山的香火仍然十分旺盛。“文化的大革命”期间,道观被拆毁。1994年开始复建。其中祖师殿、圣公圣母殿、钟楼、鼓楼等已经建成,道观初具规模。灵官殿等建筑亦已陆续动土,古观复兴在望。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24张

真武山又名龟山,因山形似龟,雄踞襄阳城外和汉江边而得名,俗称九宫山。因山上建有真武庙,故又有“小武当”、“小金顶”、“真武山”之称,襄阳居民讹音称“周公山”。真武山脚下,有李曾伯《襄樊铭》的摩崖石刻和刘备马跃檀溪遗址。每年三月三(据说农历三月三为真武大帝生辰),这里游人如织,信众云集。平日访者不断,偶有港、澳、台及海外人士远道来访,真武山声名远播可见一斑。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25张

武乡会仙观
  武乡会仙观位于山西长治市武乡县城东25公里的监漳村西。南宋昔羽道士贾志韬会仙于此,故以得名。创建于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本观道士李洞仁协同道长任守明筹资重修,至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竣工。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26张

会仙观层峦叠嶂,林木苍翠,山青水秀,风景怡人。殿宇背山面水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中轴线上,南为倒座戏台三间。关帝殿居戏台之后,筑于高台之上,悬山顶。屋顶脊兽皆备,筒板布瓦装修,通间格扇菱花装饰,图案考究。玉皇殿位居关帝殿之后,台基高峙,踏道整齐。

三清殿为观内的一座主殿。砂石砌筑台基,台明高峙,殿身宽阔五间六柱。前檐用大额枋,斗拱疏朗,用材硕大。梁架规整,结构紧俏,单檐九脊顶。屋坡深远,举折平缓,形制古朴,为宋金遗构。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27张

中后两院左右为阎王殿、奶奶殿、东西廊庑等,共计20余间。殿宇雄伟壮观,富丽堂皇。观前数丈石岸托起,高峻雄伟,十分壮观。殿内四壁绘有人物山水壁画,绘技精湛。会仙观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碑文记载,该观创建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明正德七年(1512)本观道士李洞仁协同道长任守明筹资重修,至明嘉靖七年(1528)竣工。此次维修,历经十余载,观内格局得以成形。缺者则补,欹者则正,圣像易塑,画之以彩,施之以金。

中区玉皇殿并同前饰。殿后五祖七真像移于殿左,十王殿、三官祠位于殿右。次则关王、护道分侍。今之庙貌,多为此次修葺所致。三清殿建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

殿内梁架斗拱上绘有古钱纹、云纹等各种彩绘图案,与宋《营造法式》中彩绘作纹样极为相似,为宋代遗作无疑。殿内四壁绘有人物山水壁画,绘技精湛。观内存宋代八角经幢1幢,明嘉靖七年重修碑2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28张

武陟嘉应观
  嘉应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也是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筑群,文化内涵丰富,是黄河文化的代表之一。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29张

嘉应观,俗名庙宫,又称黄河龙王庙,是雍正皇帝为治理黄河水患,御祭龙王,特下诏书建造的行宫、庙观。始建于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历时四载。嘉应观位于河南焦作武陟县城东南12公里处,距焦作市区35公里,总面积9.3平方公里,始建于清雍正元年,是雍正皇帝为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黄淮诸河龙王庙,建筑风格形似故宫,主要包括山门、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阁等,规模宏大。

碧坛蓬阙,中国十大道教名观 第30张

武陟嘉应观位于河南焦作武陟县城东南12公里杨庄村南,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为纪念在武陟筑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宫、庙、衙三位一体黄淮诸河龙王庙,建筑风格形似故宫,规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宫”之美誉。

嘉应观占地140亩,中轴线南北依次有山门、御碑亭、前楼、更衣殿、龙王殿、风神殿、雨神殿,东西跨院为河台、道台衙署。嘉应观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顶部覆盖兰色琉璃瓦,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珑别致。外檐木质上均有彩绘,笔调明朗,色彩鲜艳。

门前门牌上书有“敕建嘉应观”五个大字,为雍正皇帝手书圣旨。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丽堂皇,亭内御碑铁胎铜面,二十四龙缠绕,底座为独角兽,雍正皇帝亲笔撰文书丹,制作精致,称得上是中华第一铜碑,堪称国宝。

中大殿,重檐歇山回廊式建筑,殿内藻井彩绘六十五幅龙凤图,为纯满风格,堪称一绝。殿内正中立“钦赐润毓”金牌。

嘉应观的建筑艺术,集古代官式建筑艺术之大成,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为黄河第一庙。嘉应观内的“三绝(钟绝、碑绝、图绝)”实在令人神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