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十二星座 十二星座运势 心理测试 解梦大全 看风水 命理 择吉老黄历 12生肖 塔罗牌 传统文化
当前位置:预测谷 > 命理 > 百家姓

宁波镇海郑氏十七房|明清古建筑经典之作

栏目: 百家姓 / 发布于: / 人气:2.21W

  郑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它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澥浦十七房郑氏作为一个家族商帮,其经商时间之早、人数之众,在宁波帮中极为罕见。他们遗留下来的明清古建筑郑氏十七房,已成为镇海的一张旅游名片。今天为大家讲述明清古建筑经典之作,宁波镇海郑氏十七房的故事。

明清古建筑经典之作,宁波镇海郑氏十七房

 

  郑氏十七房,商帮精英迭出的甬商发源地,一个拥有目前全国最大规模明清建筑群的古村落,在海天一角,穿越历史的长河,静静地守候着。1995年2月28日,新华社播发了《宁波发现全国最大明清民宅》,其后《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文物报》、《浙江日报》、香港《文汇报》等众多媒体竞相报道,十七房顿时声誉鹊起,来参观游览、考古研究的海内外各界人士络绎不绝。十七房,这个坐落于镇海澥浦的古村落,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商帮历史走入人们的视野,并为人们所重新认识。在新一轮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十七房已被列为保护区域。

  700多年前,正是金兵南侵、战火纷飞的年代。为避战乱,十七房郑氏家族的始祖——靖侯公从河南荥阳,举家南迁到镇海塘路沿,也就是今天的澥浦路沿郑。

  十七房郑氏先祖为什么会选择在塘路沿登陆?据说,这是一个很灵验的风水先生事先占卜好的。塘路沿位于澥浦檡山之阳,依山临水,退可依山避居,出有海路可遁,内河四通八达,水浅浪平容易下锚,是一个风水宝地。

  后来,郑氏子孙繁衍,逐渐扩居,传到第六世孙郑■时,分居到了现在的十七房村。因郑■排行十七,大家叫他十七太公,渐渐地,就把他的宅第叫做十七房了。

  郑氏家族商帮

  形成于清初绵延300多年

  据《澥浦郑氏宗谱》记载:“郑氏巾卷不绝,代有闻人。”明清时期郑氏一族致力科举,世代业儒,代代封禄。十七房至今犹存进士第、大夫第等七座,留有清代“圣旨”石匾,清代成亲王和郑板桥等为十七房所题的楹联,还有林则徐、姚燮、徐时栋等在十七房留下的酬唱诗篇等。

  但郑氏家族的鼎盛却并不是缘于业儒仕进,而是得益于经商。据测算,郑氏十七房原有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如此庞大的古建筑群,不是靠做官发财建起来的,而是靠一代一代外出经商发迹起来的。据宁波帮研究资料,在宁波帮早期商人中,十七房郑氏家族是与众多久负盛名的商帮家族集团相媲美的最早的商帮之一。作为大型的家族商帮,十七房郑氏经商时间之早、参与人数之众、绵延时间之长,在宁波帮中极为罕见。

  十七房郑氏经商历史很早,起码在明代就已有经商活动的记载。根据《澥浦郑氏宗谱》和《定海县志》记载,在明代,十七房郑氏家族中的郑冲、郑文麒已外出经商致富。但作为家族商帮,则是形成于清初。宁波帮研究专家考证:大约在康熙中叶的时候,十七房的郑世昌承父命外出经商,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在全国钱庄、银号业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恒银号”是当时京城最着名的合股店铺。清代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记载:“四恒者,恒兴、恒利、恒和和恒源,均系甬商经纪,开设京都已有二百余年,信用最着,流通亦广。”京中大宗商务,如各种店铺、票号等,都向“四恒”借贷银两。直至1900年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抢掠京城,“四恒”因发生火灾而歇业。据记载,当时“四恒”歇业“关系京城数十万人财产生计,举国惶惶”,甚至惊动了慈禧太后,下令拨库银100万两接济“四恒”。

  郑世昌家族经商活动,距今已有340多年的历史。这是宁波商帮萌芽时期最早外出的郑氏巨商。

  康熙朝以后,十七房郑氏的经商家族大概有六支,分别为郑光礽、郑维嘉(郑德标、郑勋、郑熙)、郑天治(郑开芳、郑开圻)、郑伟烈、郑惠舜、郑德阶。

  第一支经商家族为郑光礽(1707—1782),他在清乾隆初年在嘉兴、苏州一带经商。据《澥浦郑氏宗谱》记载:郑光礽“弃取废举,屡能奇中,数致千金,而慷慨好施”。乾隆七年(1742)宁波大饥,郑光礽是第一个捐资赈灾者。

  郑维嘉是第二支商贾家族的开拓者。乾隆中后期,郑维嘉在宁波经营鱼盐业,家道日兴。捐职布政使司后,因年迈,让长孙郑德标弃儒学贾。年仅21岁的德标便承担起宁波一带的生意。“内理琐屑,外权奇赢,蓄积于羡,以浸为蛟川巨室”(《澥浦郑氏宗谱》“郑德标墓志铭”)。德标除办鱼盐业外,还开起了钱庄。发迹后热心资助慈善事业。“发仓储,以赈饿者,又于萧山养寄堂施寒衣数百袭,增祭田,设义冢,修治桥梁、道路……”。其后,郑德标四子郑勋继承父业,开创了郑氏家族经商的宏大局面。

  第三支经商家族郑天治是在岱山经营鱼盐业发家的。其长子郑开芳,年17岁随父到岱山经商。后来其父看到儿子经营有方,把岱山全部事业交给了儿子。由于开芳经营得当,“岱人暨同业者重公行,咸推为领袖”。后来郑开芳又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了弟弟开圻,开圻又把生意传给了儿子,一代接一代地经营下去。目前,在岱山郑氏子孙仍有许多。

  第四支经商家族祖先郑伟烈“夙有干才,自少即业贾甬江”。嘉庆22年(1817),其兄郑谦中进士,官福建归化南平知县,因“拙于催科,亏负南平县额课”,改任嘉兴府学教授。为了补苴亏损,郑伟烈在宁波“料理旧业”,经过几年的生意,终于偿还了南平县巨额亏欠。郑伟烈后来捐了五品奉直大夫。

  郑惠舜、郑德阶是最后两支郑氏经商家族。他们一族多在广东、苏州、宁波、上海等地经营木行、米行等业。

  十七房郑氏家族的经商史,有着典型的家族商帮特点,也即以代代相传的家族财团为其核心,以宗亲同乡为其纽带。为巩固其在商界的地位与商业利益,郑氏家族商帮还以血缘宗亲为核心,与宁波各地富商巨贾实行经济联姻。先后与镇海桕墅方介堂方氏家族,小港李也亭李氏家族,骆驼盛氏家族,庄市叶氏家族、李康年家族,宁海前童的童氏家族,宁波徐时栋家族等互为姻亲。通过联姻,在弱肉强食、对手如林的商海中抱成一团,宗亲助宗亲,姻亲帮姻亲。同时以地缘为纽带,同乡助同乡,互为照应,风雨同舟。这种家族、同乡的结合,群体互助意识的建立,对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管理富有人情味;对外则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富有竞争力,初步形成了宁波帮的雏形。

  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发迹后,大兴土木,在宁波、舟山、上海、杭州、镇海城内等地都兴建了许多豪华宅院,在十七房也新建、扩建了众多宅院,如后堂楼、立房、兴房、恒德房等这些豪宅,都是在清中后期郑氏家族发迹后陆续兴建起来的。

  “红顶商人”郑勋:

  比胡雪岩早封近20年

  清嘉道年间,巨贾富商流行捐官。通过捐官,商人在获得顶戴俸禄的同时获得了官方身份,有利于提高社会地位,保障自己的产业免受侵犯。十七房郑氏也采取“买官”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据《澥浦郑氏宗谱》记载:以捐资公益事业或直接出钱“买官”的郑氏族人共有30多位。

  十七房郑氏家族中最早捐官的是郑勋之父郑德标。据《清史稿》记载,清代捐官始于道光年间。而郑德标早在嘉庆22年(1817年)就捐了六品儒林郎,开有清一代捐封之先河。此后郑德标又于道光26年捐了五品奉直大夫。郑德标家族中除他自己和儿子郑勋捐官外,其另一经商有成的儿子郑熙也多次捐官,最终被授予从四品朝议大夫。

  十七房郑氏商人中官品最大的要算郑勋,他也是郑氏家族商帮的核心。郑勋(1780—1863),字南琴,号竹溪,早年“弃儒业贾”,他发迹后举家迁居宁波城内,成了宁波钱庄业的巨头。兼营盐业、鲜咸鱼货、丝茶、银楼、当铺诸业,他“器识过人”,“筹算屡中,屡获倍息,家日隆,隆起后,生计益饶。”蓄资数千万,在商界呼风唤雨,“同业者皆倚君为重,由是声望震一郡。自当道群公、荐绅乡彦,下至牙侩杂流,及泰西各国诸彝商(英法商人),无不信服仰赖君者”,“盖屹然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清光绪《郑氏宗谱》)。又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十七房郑氏“以商起家,至勋业益盛,为郡(宁波)商领袖”。

  郑勋发迹后,热心公益。清光绪《郑氏宗谱》记载:郑勋曾出巨资为浙江省筹军饷,1844年为重建上海四明公所捐银4000两,重建杭州四明义园又捐银5000两,为抵御太平军“护守郡城”捐巨资创立宁波保卫局,为掩埋“道旁遗骸”捐田110亩创立宁波“文仁局”,为宁波“体仁局”捐银1000两,为周济“孤寡困乏者”建“宝田庄”捐田百余亩,其他如“恤嫠赈饥,修桥梁,平道路,施寒衣、药物”等善举不胜枚举。据粗略估计,郑勋一辈子共捐银数百万两、田几百亩。

  咸丰九年(1859年),经浙江巡抚胡兴仁保举,郑勋被咸丰皇帝诰授正二品资政大夫,顶戴红珊瑚,坐绿呢轿子,出入县府、知府、州府衙门如履平地,见了巡抚不必下跪,煞是风光。有意思的是,郑勋成为“正二品”资政大夫的“红顶商人”,比杭州的“从二品”通奉大夫“红顶商人”胡雪岩足足早了近20年,官阶还比胡雪岩高出了半级。在中国近代史上,郑勋算得上是最早的“红顶商人”之一。

  作为早期宁波帮的领军人物、宁波帮历史上最早的“红顶商人”,郑勋无意中开了一个先例:商界巨富热心公益,造福桑梓,然后由地方政府保举授予一定的官衔。后来,这一先例为宁波帮第一代中有实力的巨商富贾竞相仿效。像郑勋一样被授予二品官衔的宁波籍“红顶商人”先后有五位:镇海庄市叶澄衷(1899年捐)、慈溪吴锦堂(1900年捐)、定海朱葆三(1906年捐)、慈溪周晋镳(光绪末年捐)、镇海桕墅方性斋(1907年捐)。

  巨商这种乐善好施、为民谋福的精神成了宁波帮的传统,影响了以后几代宁波帮商人。宁波帮这一传统的发扬,“红顶商人”郑勋的示范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百年来创造了

  一批“中华老字号”“中国第一”

  十七房郑氏以商业信誉着称,百年来创造了一批“中华老字号”、“中国第一”,为中国民族工商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老字号”凤祥银楼。1843年上海开埠,1844年十七房商人郑熙便赴沪开设钱庄。1848年郑熙在上海小东门方浜路创办“凤祥银楼”,前店后场,银楼收购金银器皿熔炼制成首饰出售。店内有一批技艺精湛的师傅,所制作的金质饰品,精镶细嵌、款型新颖,生意十分红火,为沪上银楼业巨擘。1853年“小刀会”攻克上海前夕,郑熙预先将店铺临时搬迁至宁波,宁波“凤祥银楼”即始办于该年。1855年上海局势稳定后,“凤祥银楼”重新在豫园旧址开业,改称“老凤祥银楼”。1857年郑熙病重回十七房,不久病故,之后“老凤祥银楼”转卖给他人。

  全盛源记民信局——晚清最大的民间信局。十七房商人郑景丰幼年在沪学酒业,后回甬,1852年在宁波创办“全盛源记民信局”,设总局于上海、宁波,在杭州珠宝巷、绍兴大江桥、定海南门外等地广设分局、联号代理信局等,形成通信网络,为晚清最大的民间信局。当时上海等地老百姓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天下之人,无不知全盛,天下之人,无不信全盛。”可见全盛信局在当时巨大的影响力。1934年前后,经营了83年的全盛信局在当局的排挤下被迫宣布关闭。

  茂昌蛋业公司——开国人兴办冷冻业之先声。1916年,十七房人郑芳正在上海十六浦创办“承余蛋公司”,1920年改称“茂昌蛋业公司”,任副总经理。1927年改组为茂昌蛋业冷藏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广设分号,开国人兴办冷冻业之先声。

  民生墨水厂——民族墨水工业的开拓者。十七房人郑尊法(1899—1970)1918年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化工系,1923年毕业回国,1924年在上海集资创办“民生墨水厂”,任厂长。该厂为我国民族墨水工业的开拓者。1931年成为全国最具信誉和影响的墨水厂之一。1948年产量达25万打,创历史最高水平。1963年该厂更名“英雄墨水厂”,郑尊法仍任厂长。该厂现称“上海墨水厂”。

  郑氏家族与早期宁波帮经商家族之比较

  十七房郑世昌(1644—1728)之父康熙初年(1662)经商,比慈溪的中医乐显扬康熙七年(1668)在北京开设同仁堂药室悬壶济世要早6年,比乐显扬之子乐凤鸣1702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正式开设同仁堂药铺设店卖药早40年;比鄞县童善长乾隆十年(1745)在上海设恒泰药行早83年,比镇海桕墅方氏始祖方亨宁嘉庆元年(1796)在上海开始经营糖行和丝号早130多年,比镇海小港李氏始祖李也亭1822年开始在上海南码头曹得大糟坊当学徒早160年。而这几大家族此前被公认为宁波帮中最早的经商家族。

  当郑光礽乾隆初年(1736年)在苏州经商大发利市,乾隆七年(1742年)宁波大饥,他在家乡第一个“出粟赈贫民”行慈善义举时,小港李家始祖李也亭(1807年生)、桕墅方氏始祖方亨宁(1772年生)和方介堂(1783年生),以及被专家称为宁波帮“开山鼻祖”的严信厚(1828年生),还有叶澄衷(1840年生)、樊棻(1844年生)、周晋镳(1847年生)、朱葆三(1848年生)、盛炳纪(1860年生)、宋炜臣(1866年生)、虞洽卿(1867年生)、张逸云(1871年生)、黄楚九(1872年生)、傅筱庵(1872年生)、宋汉章(1872年生)、余芝卿(1874年生)等早期宁波帮商帮家族中的第一代全部尚未出世,有的甚至要比郑光礽发家晚130年才出生。这说明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比此前公认的宁波帮第一代要早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