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十二星座 十二星座運勢 心理測試 解夢大全 看風水 命理 擇吉老黃曆 12生肖 塔羅牌 傳統文化
當前位置:預測谷 > 命理 > 百家姓

尤姓家族的繁衍播遷初步探索|百家姓歷史

欄目: 百家姓 / 發佈於: / 人氣:8.36K
  解讀百家姓尤姓,尤姓家族的繁衍播遷初步探索,尤氏源自後唐時期的福建。台灣第八十四大姓,尤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源流、多民族的姓氏羣體,人口約九十八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75%左右。
百家姓歷史:尤姓家族的繁衍播遷初步探索
  尤氏源自後唐時期的福建。始祖尤宗字士主號思禮,原姓沈名誠居於河南光州固始,隨開閩王王審知來福建,有幸婿於閩王。後唐同光二年(公曆924年)十月,思禮公護送閩王到京進萬壽節,他受封為唐駙馬都尉同時避諱閩王名字審知的諧音,改名尤宗始着尤氏,迄今有一千多年。

  思禮公肇居福建泉州,後裔名人輩出。宋版《百家姓》一書中,趙宋皇帝的姓氏擺在第一位,以下錢、孫、李等等,尤氏名列第十九位。

  尤氏是漢族姓氏,是思禮公後裔姓氏。漢文字一字一音的單音字文化造就單音姓氏特色,據史料記載有部分滿族和蒙古族是明朝末年以後由漢族軍方尤氏轉變而來,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史上載言一些少數民族人的譯名含有“尤”音,只是音節,不是姓氏,近年才有一些少數民族人名使用“尤”做簡化或漢化的姓氏。

  尤,本義是特異、突出。是一形聲字,乙為形符,又為聲符。乙顯示事物的發展,越想超出公眾的理念越會受到阻礙,雖受阻礙仍然超出,這就顯出它的尤異。甲骨文的尤字,在又上加一斜劃,表示異。可見,最初選擇尤作為氏族名時,已經顯示了該氏族的與眾不同。

  一、開自後唐
  尤氏始祖祖籍河南光州固始。唐末王審知三兄弟攜帶家眷及鄉民自河南光州固始起兵,於唐僖宗光啟二年(公元886年)入閩,後統五州,被封為閩王,史稱開閩王。同為河南光州固始的尤氏始祖思禮公隨開閩王入閩,先居於尤溪,後來到泉州從軍。他聰穎好學,才華橫溢,為審知公所器重,有幸婿於王。

  尤氏得姓始於後唐。思禮公是閩國政權軍政骨幹,扶助閩王靖國寧疆,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定鼎安邦作用,成了閩王的親信幕僚。後唐同光二年(公曆924年)十月,思禮公護送閩王進京到洛陽。閩王到京進萬壽節,並賀皇太后金銀、象牙、犀珠、香藥、金裝寶帶、錦文織成的菩薩幡等物。唐莊宗與閩王交談時,思禮公跟隨在左右。唐莊宗面對閩王説,汝婿則吾婿,加封為“唐駙馬都尉”,見沈姓與閩王名字審知諧音,違避王諱,將沈姓去掉三點水為尤,始着尤氏。尤氏的尤字原來不加點,宋朝時加了點,但是點在橫筆下方,明清以後才出現今天的寫法。

  泉州是尤姓發祥地。思禮公肇域於閩之泉州,封域號“卿田”。他晚年居泉州,分掌四門學。他與王郡主合葬的駙馬墓在泉州南安南廳駙嶺。駙馬墓坐子向午兼癸丁,嶺因思禮公墓葬而得名,歷經一千多年,多次重修保護至今,屬於文物保護單位。

  閩王治閩時候,福建沈、尤氏並存。思禮公開基於泉州,從後唐開始,泉州發展成尤氏族人最多的聚居地。公曆669年隨陳元光入閩的武德侯沈彪居於漳州,公曆 904年入閩開科大唐大將軍沈君榮居於同安,他們後裔在閩王執政時未跟隨思禮公發生避諱改姓,至今保存沈氏族人聚居村落和沈氏宗祠並且人丁興旺。唐末與思禮公同時入閩的沈氏族親居於現在名為尤溪縣的地方,遺留有地名沈口村、沈嶺村、沈嶺岬等。

  思禮公有三子,長志雄、次志勇、三志威。五傳至宋天禧年間,長房後裔居於福建南平,二房後裔楊、柳二公遷入福建永春,開基魁源與蓬萊,三房後裔叔寶公攜二子徒手入吳,長子大成居常州無錫白石裏,次子大公居蘇州長洲西禧裏,開基江南。思禮公後裔,子孫蕃衍或徙桃園,或移三山,遠而江南,近而泉郡,皆以公為始祖。

  二、黃帝后裔
  尤氏出自沈氏,沈氏出自黃帝姬姓。宋朝時,思禮公七世孫尤輝居於無錫累官觀文殿大學士兵部尚書,他的部屬後來成為名相的無錫同鄉李綱着有《樑溪漫錄》,對尤氏來源也有記載:尤氏系出沈姓,五代王審知據閩,閩人沈姓者,避穴音,去水的尤氏。樑溪是無錫別名,《樑溪漫錄》就是記錄無錫見聞。李綱祖籍福建南平邵武,多次見到與邵武同屬於建州的劍浦尤氏進士金榜題名,並且與居於南平的思禮公後裔尤深、尤伸於政和二年同榜中進士。他所記尤氏來自沈氏就是取材於他聽到思禮公後人所説的家史。他的《樑溪漫錄》記載被許多地方引用。

  《姓纂》記載:軒轅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以姬為姓,傳到姬姓周朝文王十子晡季東封於沈國,其後人以國名沈為姓。周文王第十子名季載。他姓姬,兄弟排行為季,單名載,按照周朝取名字的習慣為季載。季載封王后,史書避王諱稱之晡季,其中晡是沈的古代通假字,由於古代文字使用上的借用、通用等原因,還有聃季等其他書寫形式傳世。史料證明尤氏出自沈氏,自然與沈氏一樣是軒轅黃帝的後裔。

  三、望出汝南
  尤氏淵源,系承晡季,源起汝南。尤氏得姓於後唐,郡望觀念基本淡出社會生活,因而尤氏的郡望採用的是沈氏的郡望。

  尤氏發源地要追溯到三千年前的沈國。古代沈國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汝南縣一帶,秦漢時稱汝南郡。沈氏郡望有二,一是得姓沈國所在地河南汝南郡沈氏,二是沈氏一支後裔出走到楚國再次興旺的浙江吳興郡沈氏。

  根據閩王入閩史料,以及福建現存三個地方最早尤氏族譜,思禮公來自於河南光州固始沈氏,尤氏郡望順理成章是汝南郡沈氏。

  《百家姓》一書寫尤氏堂號吳興,究其原因,系作者對李綱《樑溪漫錄》關於尤氏來源來自沈姓,認為福建靠近浙江吳興福建尤氏來自浙江吳興郡沈氏,更有甚者認為當時福建沈姓都避諱閩王名字審知改為尤姓,實為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尤氏的郡望應説是汝南郡沈氏為宜。

  四、盛於劍浦
  思禮公一支後裔遷居南平耕讀傳家。五代王氏閩國政權在福州建都後遷移到南平。尤氏屬於皇親,長房後裔曾經追隨王氏政權經福州到達南平,以後定居在南平繁衍生息,散居到建甌、順昌、建陽、邵武、浦城、光澤等縣,書香接踵,人才輩出。南平地方誌記載北宋年間尤氏進士名錄:劍浦(今南平)尤詢在熙寧九年(公曆 1076年)登進士榜,尤深和尤伸在政和二年(公曆1112年)登進士榜,尤昱在宣和三年(公曆1121年)登進士榜。

  清初泉州尤氏大宗祠中柱上的一副對聯:

  開自後唐興以南宋道學傳家千百年衣冠如在

  盛於劍浦萃乎温陵書香接踵億萬世簪笏常新

  對宋朝尤氏興旺的歷史做了精煉地概括。南平接連出現數人中進士金榜題名就是對聯上“盛於劍浦”的説法的來源。

  尤氏族人走到那裏就把尤姓帶到那裏,若是開疆闢土之時,則把村落冠以強烈的尤氏色彩,如尤宅、尤莊之類的村落名。南平地區初步統計有市區尤坑、尤山村、尤坑洋,光澤縣尤家壟、兩個尤家,武夷山市尤家,浦城縣尤源、尤墩村,建陽縣尤嶺,順昌縣尤歷,建甌尤坑,邵武市尤家莊等13個冠以尤氏的地名,更是表明了尤氏“盛於劍浦”的歷史。

  五、興以南宋
  思禮公後裔遷居江南一支名人輩出。思禮公三房五傳至叔寶公,他攜帶二子徒手入吳分居常州無錫與蘇州長洲。其後裔在宋朝名列進士金榜題名的有:

  七世文獻公諱輝於紹聖元年(公曆1095年)登進士榜,累官觀文殿大學士兵部尚書;

  八世尤着於紹興二年(公曆1132年)登進士榜;

  九世文簡公諱袤於紹興十八年(公曆1148年)登進士榜,累官煥章閣待制禮部尚書,並且譽為南宋詩人四大家之首;

  十世尤槩、尤鵬於淳熙二年(公曆1175年)登進士榜;

  十世尤異、尤宜中於慶元二年(公曆1196年)登進士榜;

  十世尤森於慶元五年(公曆1199年)登進士榜;

  十世尤棟於景定三年(公曆1262年)登進士榜;

  十一世莊定公諱焴於嘉定元年(公曆1208年)登進士榜,累官端明殿大學士工部尚書、禮部尚書封毗陵郡侯。

  宋度宗題字譽尤氏為:“五世三登宰輔,奕朝累掌絲綸”。

  宋朝尤氏一門僅傳十來世,人丁不過百多人,經各地方誌核實,出了尤詢、尤輝、尤深、尤伸、尤昱、尤着、尤袤、尤槩、尤鵬、尤異、尤宜中、尤森、尤焴和尤棟十四進士,其中九人是在南宋時期。

  自後唐迄今,簪纓不絕,代有聞人。

  六、萃乎温陵
  思禮公肇居福建泉州,其地尤氏人丁興旺。清朝初年,泉州附近聚居數以萬計尤氏族人,形成閩泉尤氏總支十二房:

  子房 郡東(泉州) 醜房 蓬萊(永春)

  寅房 郡西(泉州) 卯房 魯東(晉江)

  辰房 卿田(南安) 巳房 佳藩(晉江)

  午房 魁源(永春) 未房 金溪(晉江)

  申房 郡南(泉州) 酉房 御裏(晉江)

  戍房 永寧(晉江) 亥房 堦兜(永春)

  尤氏大宗祠故址在泉州城內魁星堂即龍頭山,明初宗祠傾圮舊址為豪家湮沒,清朝乾隆丙寅年(公曆1746年)由錫蘭公等聚集族親同心共濟,各處捐題白金重建於郡東鸚鵡山何衙埕。一祠立三龕,中奉唐駙馬都尉開基始祖考思禮尤公暨唐郡主始祖妣王氏,及泉州各處十二房開基祖與遵例得從祀者。

  大宗祠按以上十二房地支對應輪年值祭祀,依序輪流,周而復始。

  由於歷史原因,大宗祠得而復失,然而思禮公及王郡主祖墳依在。泉州是天下尤氏子孫的故鄉家園。

  七、家族風範
  歷史的長河中,尤氏族人表現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其中一些人更是典範。

  宋朝無錫尤袤累官煥章閣待制禮部尚書,一生公正廉潔。他有兩句名言:“仕而報怨,私也。”“仕而報恩,亦私也。”在他的眼中當官不能考慮個人的恩怨,而要一心為國為民。他在紹興三十一年任泰興縣令時,遇金兵進犯,百姓紛紛逃難,一些官員或逃跑或投降之際,年輕的他卻是親自率領百姓修築城牆抵抗了兵災,同時還設法減輕百姓負擔,以致百姓為他立生祠祝福。宋史尤袤傳曾敍其事,有云:“吏民羅拜於生祠,曰:此吾父母也。”他官禮部尚書還致力研究詩詞,被譽為南宋詩詞四大家之首。

  明朝泉州尤氏族人抗擊倭寇侵犯為國捐軀,血戰永寧衞。據永寧尤氏族譜記載,宋慶元二年,尤宜中考取進士,被授予福州羅源縣尉,舉家遷往邑東招賢裏,後又遷居鑑江,傳至尤震投身軍旅,擅長武略,屢建功勛。明洪武十八年,尤震自薦前往防禦倭寇,遂調往永寧衞,到了第三代子孫繁衍成為當地望族。震公的孫子景公號純齋,夫妻生平樂善好施,人無少長,鹹欣慕愛敬,稱為善人公。明嘉靖四十一年壬戌春二月初八,永寧衞城被倭寇攻陷,尤天爵將軍因寡不敵眾為國捐軀,戰死在永寧城隍廟,留下《將軍血》的悲壯史話。

  明萬曆年間,福州羅源尤光被登進士榜,為官有善政。他任信陽刺史,遷户部尚書郎,出為和陽太守。和陽為交通要道,往來行旅甚多,他常自出薪俸接濟病、困行旅,有吏獻分外收入三百金,光被怒而痛斥。和陽多訴訟,他明於察訪,善於辨析,毫無積案。他公餘之暇,常到學宮為諸生授課,和陽文風大盛。《和陽縣誌》稱他“威行惠流”。

  清末國家危亡之際,廣東尤列挺身而出,捨命救國。尤列字令季,號小園,是泉州尤氏三房遷無錫後裔。他十七歲時在上海蔘加洪門開始走上反清的革命道路,二十二歲在廣州結識孫中山、鄭士良等,隨後與孫中山先生志同道合,一同開展革命活動,參與組織興中會,擬定“中華民國”國號。尤列、孫中山、楊鶴齡、陳少白等四個革命者立約盟誓:“精誠宣誓,天地鑑容,驅除滿人,實行大同。四人一心,復國是從,至死不渝,務求成功”。尤列為長,時年24歲,其餘23、21、 19歲,依次簽名,共同積極從事推翻腐敗清政府,挽救於危難之中的中華民族,震驚朝野,被稱為“四大寇”。他籌劃並參加廣州革命起義,失敗後到海外組織中和堂聯絡華僑工人和商販,創辦新加坡《圖南日報》宣傳革命,促成最後成立同盟會以推翻清朝帝制。辛亥革命後,他繼續支持孫中山先生護法,反對袁世凱復闢帝制,以後開設書院講學。1936年9月,他扶病入京面陳救國方略,而後病逝於南京。他為民族大業,鞠躬盡瘁。

  福建永春籍南洋華僑尤揚祖愛國愛家鄉。他是永春縣達埔蓬萊村人,早年到印尼謀生,積累一些家產,就對僑居地和祖國及家鄉建設及教育事業做貢獻。1925 年,他在萬雅佬發動僑胞創辦中華學校並擔任校董事長。1929年,他獨資在永春家鄉蓬萊村創辦五堡小學。抗日戰爭時期,他在南洋發起成立萬雅佬籌賑會並擔任主席,發動華僑捐助祖國抗日。1950年後,他捐資永春達理中學、永春達埔延清小學、永春華僑中學、農墾中學、福州華僑中學、北京華僑幼兒園,併為家鄉貧寒學生升學提供獎學金。他捐資醫院,獨資創辦達埔醫院門診部,捐資在蓬萊村建水力水電加工廠、果林場、石拱橋,捐資永春通用機械廠引進機牀設備,資助廈門華僑博物館、華僑大學陳嘉庚紀念堂等等。他擔任過全國僑聯副主席,一生竭盡全力為社會做貢獻。

  八、播衍狀況
  一千多年來,尤氏族人外出任官、經商等移居謀生,不斷分支外徙,播遷海內外。尤氏在福建的除泉州外,其他各地市都有分佈,比較多的是福州羅源、漳州龍溪、寧德福安和南平等地。外省的尤氏以江蘇無錫、蘇州附近為主要聚居地,其他地方早期出現幾個點狀分佈,如浙江的温州、寧波、台州、瑞安,江西的玉山、永新,廣東的潮州、陸豐,江蘇的鹽城,河南的睢縣,四川的眉州、內江,台灣的恆春、屏東,根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朝末年明軍兵隊有歸降清朝尤氏,清初編制在滿洲八旗兵營中,分部在東北三省,山西、北京,等地,以後遍及國內各省和海外東南亞等國。

  尤氏族人居住海外不忘故土。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閩台通航港口,隨着鄭成功收復台灣壯舉,以及後來的開發台灣和往來經商,遷居到台灣和南洋的人數很多。據瞭解,尤氏在台灣人口較多,屬於大姓。如今陸續有台灣尤氏族人回鄉認祖,福建尤氏族人到台灣尋親。台灣恆春的尤氏宗親在1988年回福建永春尋親認祖時,介紹了他們保留沈尤氏族譜,以及遷台灣始祖孟公當年離開永春跟隨鄭成功去台灣所走的路線,表示牢記他們的根在福建。

  尤氏族人有着頑強的生存能力。後唐時,始祖夫婦二人不及全國人口千萬分之一,如今已發展到全國人口的千分之一,達百萬之眾。尤氏在宋朝出過數位尚書,如今在政界、科技界、工商界的名人也是多如繁星。

  海內外各地的尤氏子孫乃黃帝后裔,而今西思姬水濱,卻望八閩是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