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十二星座 十二星座運勢 心理測試 解夢大全 看風水 命理 擇吉老黃曆 12生肖 塔羅牌 傳統文化

古人中秋最愛做什麼|中秋節幹什麼好

欄目: 傳統節日 / 釋出於: / 人氣:2.65W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是家家戶戶團聚的日子,人們在節日裡圍在一起吃月餅、飲清茶,賞月亮,有的還會一起看各大電視臺推出的中秋晚會,閤家可謂是悠閒又溫馨,其樂融融。那麼在我國古代,人們在中秋的時候會做什麼呢,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中秋節幹什麼好,古人中秋最愛做什麼。

中秋節幹什麼好,古人中秋最愛做什麼

從《周禮·春官》的“中秋夜迎寒”一說來看,“中秋”在中國古人心中已佔有一定位置,但此時的“中秋”與現代的“中秋節”並非同一概念,即便到了節假日最多的唐代,農曆八月十五都不是法定節日,但他們已經有很多豐富的習俗了。

唐代:女子拜月
  唐代的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最為活躍的是女性,特別是年輕女孩子要祭拜月娘,也就是所謂的“女子拜月”。

“大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拜新月》一詩,所描寫的便是唐代女性拜月的情形:“開簾見新月,便即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裙帶。”詩中的所謂“新月”,便指八月十五這天晚上剛升起的月亮。

在唐代,“女子拜月”風俗頗為流行,不論是宮廷還是民間,女性在八月十五晚上都不忘拜月。施肩吾的《幼女詞》,進一步證明了拜月風俗對唐代女性的影響,連小女孩都知道:“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

那麼唐代女性為何喜歡中秋拜月?這裡有極深的文化內涵和宗教背景。在古人看來,中秋節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正月十五的上元節一樣,都是女性節日。古人認為萬物有靈,月亮上也有一位神仙——代表女性的太陰之神,與代表男性的“太陽神”相對應。

“嫦娥奔月”的神話誕生後,作為月神的月亮更被擬人化,嫦娥成了月亮女神的化身。嫦娥是女性的福音,能賜予女性美貌、愛情與家庭幸福,自然要祭拜她。這一觀念在唐代已被廣泛認同,唐代女性愛拜月,便很好理解了。

那麼在當時女性是如何拜月的呢?明末文人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春場》裡有這樣的記述:“八月十五日祭月……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則焚月光紙。”

北宋:團圓共嬋娟
  宋代,“中秋節”的概念已形成,而且深入民間。“中秋節”的提法最早出現於南宋吳自牧所著的《夢樑錄》中,這本書所記述的是南宋時的節日風俗,卷四中的“中秋”條稱,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恰半,故謂之‘中秋’。而該書的《序》,即是吳自牧於中秋日所作。

宋代除繼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風俗外,還有更瀟灑的活動“玩月”。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秋”條稱,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當時的皇家還會舉辦中秋晚會,附近居民半夜都能聽到從後宮傳出的音樂聲,此即所謂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當然,民間也不會早早休息,甚至連小孩都不肯睡: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南宋時期,“玩月”熱鬧得更近乎瘋狂。吳自牧筆下曾詳細記述了臨安的中秋之夜: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糰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到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晚不絕。

宋代這種“玩月”的時尚,亦即大家所說的賞月。但其實在唐代已出現“玩月”一詞,唐盧肇《唐逸史》中便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月”之事,當時名叫羅公遠的道士,曾應召入京,於中秋之夜侍明皇於宮中玩月

宋代對中秋節的最大貢獻,是給中秋節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後來中秋節被視為“團圓節”,源頭應該在北宋。北宋文學家蘇東坡在《水調歌頭》裡,把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闡釋得淋漓盡致:“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在中秋明月夜,蘇大才子毫無睡意,借酒消解對遠方弟弟蘇轍的思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從此,“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成為家家戶戶中國人在中秋佳節裡最美好的願景。

明代:月餅代表我的心
  中秋送月餅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據說緣於“走月”活動。所謂“走月”,就是乘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早在元末,甚至更早時間“走月”活動就已出現。

而在我國民間,還有一則“八月十五殺韃子”的傳說:說是元末朱元璋起義時,相約“殺韃子(蒙古人)”,推翻元政權。但在元代,蒙古人對民間集會控制極嚴,朱元璋便利用八月十五“走月”送月餅的習俗,將約定起義時間的紙條包在月餅裡送出,從而完成了起義總動員,“送月餅”風俗也因此在明代得以廣泛流行。不過也有人認為,送月餅殺韃子,是吳王張士誠想出的主意。

到了清代,中秋“送月餅”更為流行,並影響到現代人的節日消費行為。